科普:只有转型才能走出困境

近年来,突发环境群体性事件陡然增加,如形形色色的PX项目事件、垃圾焚烧厂事件、核电站建设受阻事件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公众出于自我保护目的,对身边环境风险的担心;也有政府环保承诺的公信力降低,公众对政府监管能力的怀疑;还有政府工作不力,对公众沟通环节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等。

但从科学普及的视角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今天的科学传播令人堪忧。以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例,推动很多公众上街的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对技术模糊的恐慌,也就是说,很多参与“散步”的公众对PX产品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清楚项目是否真的具有危害性。

一直以来,科学普及被认为是开启民智、战胜愚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综观几十年来的全国科普工作可以看出,其工作机制一直是自上而下的,具有鲜明的教化式特点。然而,近年来突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增多表明,传统科普出现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双刃剑效应逐渐凸显。比如,滥用抗生素导致了“超级细菌”的诞生、核电站的核泄漏造成重大损失、工业化带来的全球性环境污染等,都使得公众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怀疑,“科学主义”的光环不再闪耀。

其次,传统科普的目标主要是普及科学知识,注重更多的是传播的通俗性。可是,今天的科学普及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显然更加复杂艰难。比如,虽然环保部门和化工专家进行过诸多专业解释和说明,国内媒体也不断报道日本横滨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等国外经验,但公众“散步”的抗议依然不断上演,“一闹就停”的悲剧仍不断重复,PX困境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的范畴。

如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做好新时代的科普工作?

首先,随着时代变迁,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在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将是科学普及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通过科学活动造福未来生活,这不是某一级政府或者某一个组织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全体公众参与进来进行讨论协商,公众有权利知道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具有怎样的正面价值,以及怎样的负面效果。因此,今天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适应时代变革进行政策调整,确保公众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

当然,尊重民意并不等于不尊重科学,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尊重民意,也尊重科学,通过尊重民意和展开讨论,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从而达成对科学的共识,推动工作的开展。

其次,面对当今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现实,科学普及的基本立场必须从政府转向公民,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负责总体的政策导向,以政策引导的方式,如通过出台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进行鼓励和支持等。

有专家指出,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大众传媒应当成为现代科普工作的主体。在美国,大众媒体相当于是科技谣言的防火墙,谣言传播到这里就会止住,因为科学记者会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遇到有争议的科学话题,都会向科学共同体求助。而目前在中国,有些意见领袖或媒体就公共问题展开评论时并没有寻求科学事实的支持,甚至会故意忽视一些科学事实以支持自己的论点。此外,目前大众传媒开展的科普工作也差强人意,亟需加以改进。

第三,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科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普的复杂性需要,因此,今天的科学普及,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一些先进经验,如现代公关的理念和方法,将单向式的科普活动转化为一种当代文明建设和文化塑造活动。不仅将科学知识传播普及给公众,更要增进公众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理解。

比如,让公众充分认识到调整能源结构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认识到在当前环境污染的大形势下必须发展核电和清洁能源,并充分了解我国的核技术是成熟的,安全的,可靠的,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核电建设。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化解当下的各种突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危机。事实上,九江PX项目的建设已经开了个好头,PX装置技术人员递出来的一瓶PX,当场秒杀一切“有毒”言论,而“从PX装置距离总经理办公室只有200米”,就像神来一笔,一下子赢得了人们的信赖。

总之,优秀的科学普及不仅应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对复杂专业的科学技术有一个概况式的、准确概念层面的了解,还应该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并尽可能把科学的价值判断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去,从而增强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对科学谣言和伪科学产生抵抗力。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